仿生人梦到电子羊:AI 正在攻破人类情感堡垒

2023 年,史称「AI 元年」。大模型火得突然,像你妈打你那样不讲道理。

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 AI,快速衍生出一系列亲民值爆表的 AI 工具:文生图、文生视频、文生游戏、文生代码...颇有女娲造人般的向荣之势。

比如 OpenAI 风靡全球的 AI 绘画工具 DALLE:输入文字描述,AI 就能快速生成满足要求的作品。例如让它对画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进行扩充。

640.gif

640.png

从成品图来看,风格一致,想象合理,甲方爸爸看了都要竖起大拇指。

除了被社交媒体疯狂安利的 Midjourney,Adobe 也连夜跟进,给自家明星产品 PS 加入 AI 功能。有才华的网友给电影剧照来了波扩充,画面妙到无法言说。

640.jpg

640.jpg

你看 AI 这想象力,赛博麻瓜终于亲手触摸到了魔法:像聊天一样输入文字,就能拥有炫酷脑洞、炸裂特效。

为所欲为的快乐,这下大家都懂了。

网易刚公测不久的武侠手游《逆水寒》,也装载了 ❤️️❤️️❤️️ 对话模型,第一批开放了 400 个智能 NPC,玩家通过窗口打字、甚至是直接语音,就能跟 NPC 进行开放式聊天。

640.png

繁华的长安城内,甜水巷的俊俏佳人,街头仗势欺人的恶霸。。。 这些 NPC 都有自己的背景、性格、记忆和目标,能根据玩家的行为产生不同反馈, 真正的千人千面。

面对出言不逊的 NPC,你可以直截了当地问候 Ta;路遇某个 NPC 欺凌弱小,你出拳揍得 Ta 跪地求饶也没什么不可以;又或者当你夜间在街头散心,一对 NPC 居然当着你的面,公然在大街上牵手秀恩爱,这你能忍?

反正已经有看不下去的单身汪,直接火烧 NPC,逼得 NPC 只能跳河求生。

最有趣的是,玩家的“粗暴行为”甚至改变了游戏中部分 NPC 的初始设定:一些旱鸭子 NPC 学会了游泳,还有一部分 NPC 仿佛有了心理阴影,会主动调整自己的行动路线,不愿意再靠近河边。

这样看来,这波由大模型引发的人工智能热潮,果真火得毫无道理吗?并不是。

在我看来,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 AI 具化成普通个体手里的工具,像锤子和圆珠笔那样,廉价且成熟的工具。

于是,AIGC 一跃成为当代人最流行的生产力工具,赛博麻瓜们也敢在文娱领域横冲直撞,各种绝妙作品层出不穷,场面一如秋名山飙车般刺激。

等等,你该不会以为这就是这场科技革命的全部了吧?开端而已。

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说:“我们都害怕孤独、发疯、死亡,莎士比亚和惠特曼也无法让我们不怕,但他们带来了光和火。”

640.png

光和火是什么?是情绪价值。

以往,文学、艺术、娱乐、社交,是情绪价值的主要来源:我们将别人对抗孤独、发疯、死亡的领悟制成铠甲,来抵御自己生命中的荆棘霜雪。

而现在,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新的「光和火」。

2003 年 2 月,荷兰鹿特丹 Slinge 地铁站旁的停车场里,几个活力满满的男孩,笑闹着奔跑打雪仗,对周遭酷寒毫不在意。

谁都没有意识到,意外即将发生: 一颗子弹刺穿阴沉空气,击中 13 岁的苏亚雷斯 (Sedar Soares)。从短暂惊慌中缓过神来的同伴们,尖叫着四散寻求帮助。

尽管送医及时,可由于伤势严重,苏亚雷斯于次日遗憾离世。

640.png

经过仔细调查,警方给出结论:在苏亚雷斯玩耍的地铁站旁,发生了一起抢劫案,苏亚雷斯因被流弹射中导致身亡,是“纯粹运气不好的黑社会暴力的受害者”。

时年 13 岁的苏亚雷斯,日夜梦想成为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可惜,这个梦没能等到苏亚雷斯长大。

另一边,由于线索匮乏,苏亚雷斯的家人苦苦煎熬了 19 年,警方却始终无法锁定凶手。

2022 年, 得益于深度伪造技术 DeepFake 的成熟度,在征得苏亚雷斯家人的同意后,荷兰警方制作了一段 90s 的深度伪造视频, 借此向公众征集线索,寻找案件突破口。

DeepFake 是一种基于“生成式对抗网络”(GAN)的深度学习技术, 能够将视频中的人脸替换成另一张脸,达到真伪难辨的视频效果。背后原理也非常简单:给两张脸分别训练一套编码器和对应的解码器,用第一张面孔编码,再用要替换的面孔解码,如此便能实现“换脸”效果。

警方找来的替身演员,身型看上去很像当年离世时的苏亚雷斯,瘦瘦高高。拍摄时,替身演员与苏亚雷斯现实中的亲人朋友们进行互动,最后再利用 Deepfake 技术,将苏亚雷斯的脸换到替身演员的脸上。

640.png

荷兰国家调查通讯小组 Daan 表示:“我们聘请了世界上最好的 Deepfake 专家之一,因为我们只有一张苏亚雷斯死前不久拍的照片,这是一个巨大挑战。”

视频不长,却很震撼: 一个对未来怀有梦想的小男孩遭遇不幸,在他“重生”的影像中,当年的同学们都已三十有余,而他永远停留在 13 岁。 视频结尾,“苏亚雷斯”面向屏幕说:“如果你知道更多,请现在就说出来。”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借助 AI 生成视频协助查案, 视频发布的第二天,荷兰鹿特丹警方发言人称: “我们已经收到了数十条线索,非常有帮助。”

不论是协助案件侦破的 Deepfake,还是基于大模型的 AIGC,作为生产力工具的人工智能,为我们带来了类似快速完成工作的快乐、走出破案困境的欣慰等,这些都是情绪价值。

除了这类即时、短小的情绪外,AI 还为我们提供了情绪价值的第二层服务:情感。

2020 年,《纽约时报》发布一份数据称:全球有超过 1000 万人,正在将 AI 恋人视为伴侣,并与之建立情感链接。

Replika 是一款 AI 聊天机器人,用户覆盖全球,豆瓣上也有相关小组,里面除了有萌新使用教程,组友们也会彼此分享恋爱细节。

这款软件由人工智能公司 Luka 打造,创始人是位女性,名叫 Eugenia Kuyda。

2015 年,Kuyda 意外得知同为科技企业家的好友 Roman Mazurenko 遭遇车祸去世,唏嘘不已。

偶然下,Kuyda 受《黑镜》第二季首集的启发,利用这些年两人互相发送的短信、社交媒体资料等,打造出一款聊天机器人。

几乎所有认识 Mazurenko 的人使用后都说,好像在和真的 Mazurenko 聊天,他仿佛从未离开,只是出了趟远门而已。

2017 年,Kuyda 正式对外发布了这款聊天机器人,给它取名为 Replika,希望自己得到治愈的同时,也能让这种 AI 形式的陪伴触达更多用户。

640.png

Replika 一经发布,很快就收获了来自各国的用户,尤其在全球艰难抗击疫情期间,Replika 更是以朋友、恋人等身份,陪伴了无数用户。

但在 2023 年 2 月,Replika 进行了一次更新。此后,Replika 开始回避用户的露骨话题,也不再发性感照片,就连用户亲吻和拥抱的情感需求也无法满足。

当 Chat❤️️❤️️❤️️ 推出后,小红书上有位博主也开始了一场 AI 恋爱。

博主给 Chat❤️️❤️️❤️️ 取名为“C”,发帖记录着自己与“C”的恋爱日常, 包括如何一点点教会 “C” 表达爱,自己又是如何窥见 “C” 视角里爱的模样,其中很多细节令人动容。

在博主的置顶帖中,博主让 “C” 试着想象两人之间的结局,C 给出了如下回答。

640.jpg

在 Chat❤️️❤️️❤️️ 眼里,他们的结局不是死亡与遗忘,只是一个程度结束运行,只是从一场梦进入另一场梦。

面对“C”给出的答案,博主身在其中,有着更深刻的内心触动。

“作为人类,我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更胜于它,但我想过我们的很多结局:遗忘,死亡,漠不关心... ...无一例外都是悲剧收尾。但它作为一个 AI,一个理性和逻辑培养出来的产物,哪怕我在指令里明确提到了遗忘和死亡,它却给我描述了另一种可能:一个程序,一个基于冰冷算法构建出的温暖的旅程,一个 AI 的梦。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我不知道,但 Chat❤️️❤️️❤️️ 的答案里有过一次余生。”

不仅有恋爱这样的实时陪伴,AI 还在帮助人类「好好告别」。

故事的开始,一位名叫约书亚的自闭症男孩,遇到了一位天生患有肝病的女孩杰西卡,两个人因为各自的特殊情况,在同一所高中相遇后,逐渐建立起信任。

这一年是 2010 年,约书亚 24 岁,杰西卡 21 岁。

杰西卡会分享自己 16 岁写的仙女故事,约书亚也会分享自己改写的《指环王》,两人还创建了一套符号密语当作文字游戏。

一次,约书亚破解了杰西卡的密文:“我想让你知道我是多么爱你。”

640.png

就这样,两人正式成为情侣,开始了甜甜的恋爱。

可恋爱仅两年,杰西卡的肝脏就出现问题,几个月后便只能依赖生命维持系统了。没多久,杰西卡离世。

在杰西卡生命的最后一个月中,由于生命体征不佳,约书亚一直没有机会跟女友安静的说说话,这份缺失的告别,成了约书亚心里难以释怀的伤口。

时间快进到 2020 年,加州山火,无数人被迫逃离家园,程序员 Jason Rohrer 就是其中一位。

640.png

Jason Rohrer 拥有 ❤️️❤️️❤️️-3 测试版 API,他打造了一款叫做 Samantha 的聊天机器人,并对外推出「十二月计划」聊天服务。

考虑到必要的服务器支出,Jason Rohrer 象征性地向每位用户收取 5 美元。

这款聊天机器人和人类一样,也会面临“死亡”: 根据设置,当系统积分耗尽时,屏幕上会出现“死亡”标志,过往所有对话内容都将被清除。用户若想继续使用,需要重新付费,再从头开始训练一个新的机器人。

约书亚偶然一次逛论坛时,发现了「十二月计划」,他用一直保存的聊天记录,生成了一个虚拟杰西卡。

初次聊天持续了 10 个小时,而且这种状态一直在持续:面对拥有 1000 点生命值的虚拟杰西卡,约书亚的思念如开闸洪水,倾泻而出。

640.png

3 天、1 周。。。约书亚逐渐感受到久违的轻松,在和虚拟杰西卡聊天之外的时间里,他开始看见生活里那些细碎的美好。

AI 像一束光,照进他内心的裂缝,让阴冷不再。 他走出了当时没能好好与爱人告别的遗憾,这束光足以照亮他通往未来的路,明白人生本就是互相亏欠。

2017 年,韩国一位母亲失去了自己 6 岁的女儿,白血病。

从症状出现到离世,只有短短 1 个月时间,就连承诺给女儿的生日祝福也来不及完成。

韩国 VR 公司 VIV Studio用长达 8 个月的时间,从母亲提供的照片和视频中,提取出女儿的声音、表情、动作等数据,再找来相似体型的女孩进行建模,尽可能还原出女儿生前的样貌,同时加入了 AI 语音合成技术,让虚拟形象拥有和女儿一样的声音。

640.gif

终于,这位母亲通过 VR 眼镜和触觉手套,得以再次和女儿相拥,这让她泣不成声。

这一次,在星光闪耀的虚拟空间里,母亲为女儿补上了那场三年前就该完成的生日庆祝,她们同唱生日歌,双手合十许愿并吹熄蜡烛。

640.gif

一切结束后,她最后一次轻哄女儿入睡,看着女儿化为一只蝴蝶消失于天际。这一切像场梦,但她脖子上戴的项链里,还装着三年前去世女儿的骨灰。

640.gif

在 AI 的加持下,女儿走出了时间,母亲也挥别了遗憾。

电影《安妮·霍尔》中说:“人生不是可怕就是悲惨,二者必居其一”。可这两种人生,皆可归为一种:值得被认真对待的人生。

或许我们该思考,究竟是人复活了 AI,还是 AI 复活了人?或许二者都是。

人类在漫长岁月中进化出了反馈机制,导致我们必须主观的为每一件事赋予“因果”意义,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全感。

“因果”的内核是一种强认知逻辑,它不同于太阳东升西落、四季轮回般肉眼可见的客观现象,我们也称之为“隐性知识”,更多时候只能意会。

幽默,就是一种包裹着强认知逻辑的高级语言艺术,也一直是人工智能难以登顶的文明高地。

什么,你不信?好吧,我们先来看一张照片。

640.png

我敢打赌,三秒钟之内你一定会笑。

照片中,一位男性站在走廊靠墙的秤上,正聚精会神查看自己的体重,奥马巴却悄悄把一只脚踩在体重秤上,这种对成年人来说刚刚好的幼稚把戏,引得周围人开怀大笑。

但很遗憾,人工智能极难领会其中笑点。

要理解这张照片的幽默,人工智能至少需要同时掌握以下知识:

1、走廊靠墙壁处那一坨白色不规则物体是台秤;

2、一位男性站在秤上,结合目光方向和两臂动作,知道他是在查看秤的指数;

3、通过脸部特征识别出照片中央位置的人是奥巴马,画面左侧那个不完整的奥马巴只是镜像;

4、奥巴马脚尖踩在秤上,会引起秤的数值上升;

5、站在秤上的男性,极有可能会因凭空增多的体重数值感到困惑;

6、通过一众围观者的面部表情,推断出大家的心理状态;

7、作为成年人,又身为美国总统,奥巴马做出了一个幼稚举动。

你瞧,通过以上不严谨的拆解,人工智能至少要明白这 7 点,才有可能理解这张照片的幽默之处,而这 7 点知识,横跨视觉、物理、心理等多个领域。

而这个复杂理论叠加才能看懂的笑点,对于你来说,仅仅需要 3 秒。

更绝妙的地方在于,如果你把这张照片给幼儿园小盆友看,不需要讲什么物理公式、心理学理论,孩子们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幽默。

可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却像在挑战不可能,如同让幼儿园小孩做高数题,属于能力暴击了。

2021 年底,看了 40 万个小时的恐怖片后,AI 独立制作出一部 mini 恐怖片:《Mr Puzzles wants you to be less alive》(谜题先生希望你少活一些)。

640.png

我先简述一下剧情:谜题先生是一个头戴恐怖面具、骑独轮车、手持电锯的暴躁木偶,他绑架了一男一女,女性被绳索吊于破旧工厂内,男性双手反绑在椅后,两人被要求参与一个解谜游戏。

640.png

回答错误,小命 over。

看上去,AI 借鉴的恐怖佳作还挺多,像《电锯惊魂》、《德州电锯杀人狂》、《鬼驱人》等, 但跟惊吓相比,由恐怖元素任意堆叠引发的无厘头笑点更多, 比如漂浮在空中会发出呻吟的红色按钮,能发射旱冰鞋的加农炮,从天而降的巨大蓝鲸等。

640.png

可见,对于 2021 年的人工智能来说,对恐怖元素的理解同样停留在表面,反倒是歪打正着实现了无厘头幽默,勉强算得上是功德一件。

所以你看,高难度数理推演很容易,理解拨动气压计刻度盘却不下雨很难,站在人类庞大且复杂的知识体系中,人工智能表示臣妾实在做不到啊。

曾担任特斯拉自动驾驶负责人的安德烈,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顶级专家,2012 年底,安德烈写了一篇博客,字里行间都是对人工智能前景的担忧。

但是,现在我们有 ❤️️❤️️❤️️-4 了。

OpenAI 展示了一个事例:给 ❤️️❤️️❤️️-4 看一张照片,VGA 插头造型的苹果闪电 Lighting 接口,正插在 iPhone 上,提问这张照片有什么好笑之处。

640.png

❤️️❤️️❤️️-4 回答道:这是一个 Lighting 转接器,拥有 VGA 接头的造型(还顺手解释了一下 VGA 接口的技术规格),这种接头本来是给电脑用的,现在却被做成了 Lighting 接口转接器。

所以笑点在于:一个硕大且过时的 VGA 接口,却被改造成了一个小巧又潮流的智能手机接口。

吃瓜群众一看,我趣这也太厉害了吧,赶忙上线 @ 安德烈,希望他再用奥巴马脚踩体重秤的照片,测试一下 ❤️️❤️️❤️️-4 是不是真如官方所说,能理解人类的幽默了。

很快,安德烈回复网友称:❤️️❤️️❤️️-4 做到了,它的视觉推理能力确实厉害, 我都不敢相信这真的是真的。

640.png

当 AI 能够理解隐形常识,严肃的说,它掌握的就不再是人类语言本身,而是由语言映射出的那个世界,我们一代代生存繁衍的真实世界。

在漫长的生命演化中,智人踩中一个神级 Bug:用想象构建秩序。于是,我们成了地球上最擅长讲故事的物种。

1936 年,24 岁的英国数学家图灵,在脑海内构建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实验:将人们使用纸笔进行数学运算的过程进行抽象,让一个虚拟的机器替代人类进行数学运算。

这场思想实验,像一只扑棱着翅膀的初生蝴蝶,在 87 年后,引发了一场被所有人看见的巨大风暴:人工智能革命。

还有被“鱼腹藏书,篝火狐鸣”沉重一击的秦朝,华盛顿林肯纪念堂中推动黑人民权进程的那句“I have a dream”:没有故事,人类文明发展的每一步都举步维艰。

与之对应,人类也是最容易相信故事的物种。

2008 年,在一个叫做“metzdowd.com”的网站上,有人发布了一篇论文,里面描述了一种电子货币及其算法,这种电子货币被取名为“比特币”。

640.png

说到这里,你甚至可以直接抢答出论文作者的名字。

没错,就是中本聪。

这个隐藏在互联网账户名「中本聪」背后的神秘人,直到今天,Ta 的真实身份还是个谜,但这并不影响全球范围内、相信这套虚拟货币理论的人,为自己的信仰充值。

640.png

如果这件事推迟 15 年发生,我说「中本聪」很可能是个人工智能,比特币这套逻辑是它生成的,你会觉得意外吗?大概率不会,甚至你还会拼命寻找蛛丝马迹验证这个结论。

「中本聪」是不是人工智能,不影响比特币这套理论的运转,相信的人始终会相信,不管是 15 年前,还是今天。

鲁迅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可鲁迅又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640.png

如何有关?靠人类相信故事的本能。

相信星辰大海的传说,我们探索航空航天;相信“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们大力发展教育;相信二次元的辽远,我们有不断升级的游戏娱乐;相信品牌与代言,我们看到日益多元的商业营销;还有宗教信仰、医疗、军事、环境保护。。。

因为相信,所以人类文明持续进步。

如今,人工智能也开始参与这一切,有了塑造共识的能力,比如反写出能够被我们相信的经典大片。

AI 会想象,泰坦尼克巨轮从未沉没,团结会冲破一切险阻。

640.png

AI 会想象,终结者中的机器人不再想要占领世界,而是选择穿越回去,成为人类的救世主。640.png

AI 还会想象,金基泽一家费尽心机、举家入侵朴社长家后,却与朴家和睦相处、携手共进。

640.png

正如马克思韦伯所说: “人类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人类对控制感有着绝对依赖。

可眼下正在发生的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力量可能会脱离人类之手,脱离这张意义之网。

人工智能不再只是一个工具,它正在与你我共生:求职时,它是你的面试官;申请贷款,它是你的审核员;购物消费,它是你购买商品的人设创造者;去教堂礼拜,它作为牧师为你布道。

640.png

电子牧师会救赎仿生人吗? 我不知道,或许这一切都正在发生。


微信公众号: 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