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杂记

整个人都不太好

本来也是想中规中矩的写一篇读后感,但是确实不知道怎么开头。看见这个标题就知道,不知道怎么开始写这一篇杂记,所以采用了书中第一章节标题。

我一直喜欢看心理方面书记,不知道从什么开始。或许是看多了影视剧,看见那些神乎其神的心理医生,好似有读心术一般,预测交谈之人的后续动作。也或许想完成对自我的探查。

我家里应该是偏向于老式家族,因生活的环境和教育方式偏向使我处于自卑状态,还有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对任何事情不抱有期望,怀疑自己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并无底线的讨好。

但现在看了很多心理方面的书籍之后,我会审视自己处于什么目的做这件事,因为什么事情产生这种心态,这种心态存在的是否有存在必要性。

虽然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效果好,但是确实有作用避开一些无所谓的状态。最起码使自己不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反复内耗。

说到成长

我对成长的定义就是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书中提到了人生三种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儿童的基本情感:快乐、愤怒、悲伤、恐惧。想笑笑想哭哭,没有外在约数。

受到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借此判断是非对错。我害怕并且讨厌活成父母的样子,遇到挑剔型父母喜欢拿你跟别人家小孩比,这就是为自卑奠基。要是遇到审判型的父母,就会对他人评头论足,批评别人。

最后就是成人自我状态,用理性而非情绪化的方式行事。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对世界有了自己判断,脑子里不在有父母的声音,不在受情绪影响,能以事实说话。

这就是我为什么是成长是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因为不能“放肆”了。

其实我认为咨询已经开始了

如果最近你很迷茫,很困惑或者不开心,又碰巧你看见这篇上下不接的文章,不妨休息无聊的时候,有那么一杯茶的时间,可以回看一下自己的童年。

网上不是有说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

正视自己的情绪,理解这些情绪。苍鹭医生在书中说“如果你否认它们,不论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同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

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已经事实发生没办法去改变,只能在自我上做出改变,是原谅也好还是远离也好,却一定要正视。杨绛先生在《走在人生的边上》有句话“我们如果反思一生的经历,都是当时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关键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

罗翔老师也说“人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

最后,当你开始回看自己童年,对自己有了审视,“其实我认为咨询已经开始了”。

记于癸卯年十一月

67a87ceb8c77f6e021c63d4fbc2f55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