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之问:老百姓到底为啥有钱不敢花?

白岩松老师已经被骂了很久了。因为他皱着眉说老百姓为啥不敢花钱。

然后遭到了群嘲,骂声的核心就一句话:啥叫“不敢花”,明明是没钱花,没钱哪来的消费。

其实白岩松明显说的是这两年不断增长的储蓄金额,不仅规模在上升,而且比例也高得离谱。

稍微查一下,就能发现,2023年中国居民存款余额为137万亿元人民币。按接近14.12亿人口推算,中国居民人均存款在9.7万元左右。

也就是说,你家三口之家,按理说存款三十万;四口的话,存款四十万,不然就是拖后腿。

而且大家注意下,这里说的是“存款”不是“资产”,不是“随便一套房就有这么多”,而是实实在在存在银行里的存款。

此外大家应该注意到一件事,去年一年我们的M2增长了9.7%,

关于M2,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放水”和“印钱”,这个也没问题,确实有一部分是银行给放出来的。

不过大家看看M2的定义,就能发现一个问题:

M1=现金+活期存款

M2=M1+各类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可以看出来,M1就是大家手里的现钱,还有银行里随时可以取出来的那部分,可以理解为市场里正在流通的。

M2里包含M1和定期存款。定期存款往往是大家短时间内不准备再动用的,存了起来,暂时退出了流通,流动性几乎没了。

也就是说,M2大幅上升,主要是“存款”给推上去了。这里的存款,有个人的,也有企业和其他机构的。

存款不是坏事,坏在存款不断上升。企业把钱存起来,很明显没准备继续扩张,也不准备多招人,就业不会好到哪。就业环境影响了个人的消费决策,把钱存起来,自然消费就不给力。

这也是为啥M2维持高位的同时物价指数却在下降,并不矛盾。大家都把钱存起来了,用于流通和消费的钱自然就少了,物价指数能上涨有了鬼了。

真正影响物价的,应该是用于流通领域的钱,或者说实际参与消费的,也就是上边的那个M1,也就是每个人手里的现金。

那去年M1啥样呢?非常疲软,只增长了1.3%,跟M2的9.7%增幅差距极大。

1.3%是不是和大部分人对去年的经济体感差不多?要知道,历史上我们的M1经常是百分之十几的增幅。

640.png

所以白岩松从上往下看,消费不振,老百姓却存着一堆钱,换谁都得纳闷为啥存了这么多钱不敢花。哪怕你说这些钱大部分都是有钱人的,那问题又变成了有钱人存这么多钱干啥?

这跟我们以前理解的是不一样的,以前说经济危机的时候富人会从银行低成本用钱去购买低价资产,实现资产的大爆发。

可如今的现实是,他们不但不贷款,反而在存钱,很异常啊。

再仔细一想,也正常。大A股就不说了,最近可谓财富粉碎机。连京沪的房子都在跌,还有啥资产值得买?如果投资了“鼎益丰”这种民间玄学理财,一夜之间颗粒无收,还不如去银行存个定期。

这也意味着,国家通过贷款形式放出来的钱没啥意义,大家手里有钱都存起来不花,怎么可能去贷款嘛。

所以如果站在宏观层面往下看,确实看到的不是“大家没钱了”,而是“大家有钱都存了起来,都存钱导致交易活力暴跌”。

如果想解决,从宏观层面讲确实是应该促进大家消费意愿。

但是白岩松说的就没问题?

问题大了去了。

最基本的问题,我们这个社会本质是个被“二八定律”统治的社会。如果你家没有四十万存款,那这些存款就是别人的。绝大部分家庭没有,那就说明巨额财富跑极少数人那里去了。

最头部的是啥样呢?

招行那个报告说,可投资资产超过一千万的个人(就是现金、股票、投资性房产,或者说去掉住的房子剩下的可以流动的资产,加起来一千万),这些人有多少呢?

从2010年的50万人,快速增长到了2022年的316万人,预计在2024年达到近400万左右的规模。

大部分都是一线城市上市公司管理层,还有各种东南沿海小老板。中西部少一些,不过每个城市都有一些从事专营业务的,比如土方车和挖沙子的,还有这两年崛起的网红什么的。

中国是个很大的国家,大到任何一个侧面都没法描述全局。

最头部的几百万人可能财富规模并不比美国头部富人集团差;

靠前的五千万人完全是发达国家生活标准;

同时月入三千以上只有四亿人,过了3000这条线,就是中产阶级。

所以这里有个诡异的事,白岩松说的不敢花钱, 可能主要是社会里的有钱人不敢花钱

白岩松觉得“大家有钱不敢花”,和基层老百姓觉得“根本没钱”,可能描述的是一头大象的不同切面。

你说能不能鼓励富人消费?

主要是富人的钱只能通过投资才能花出去。越富有的人,日常消费对整体资产的影响越小。毕竟普通老百姓中午吃鲤鱼,富人吃石斑,但是他们再牛逼,也不可能一顿饭吃一吨重的石斑,消费对他们整体收入的影响是很小的,甚至整天胡吃海塞,疯狂买买买,最后连资产的利息都花不掉。

这也是为啥很多人说富人的钱单纯吃喝是花不掉的,只能是投资才能赔掉。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想说,博主你不就是想说现在的问题就是贫富差距太大吗?调整贫富差距就可以了?

说真的,我以前是那样理解的,这两年慢慢有点改变。

首先我支持对富人征税,咱们国家对富人的税率确实有点低。

不过问题在于,哪怕以税负沉重而闻名的欧洲,除了那些还没铁岭大的袖珍小国,重税并没有实质上改变贫富差距。

这又涉及一个常识:历朝历代,乃至国外,对资产收税唯一的目的只是增加财政收入,提供一些公共服务,并不会大幅增加下层人民的收入。

政 府的财政收入最后绝大部分流向了基本的公共开支,搭桥补路,维持国防,给公务员发工资,搞基建等等,这些操作并不能有效调整贫富。

包括基建,对调整贫富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一般上升期的国家有持续一二十年的大基建。 不过从全世界的情况来看,一般基建到一定程度,都会发生一个明显的转变,从建设转向了维护。

一方面收益率不断下滑,很多边远省份的高速和铁路都赚不到啥钱还在持续亏损,刚开始亏损点无所谓,慢慢积累的规模太大了,财政就扛不住了。现在贵州就有这个苗头,甘肃刚被点名批评,有轨电车运营成本4000万,收入160万,现在运行也不是,停运也不是。另一方面越修越边远,成本也会持续攀升,最后就修不动了。

这也是为啥发达国家的基建都是一开始热闹非凡,慢慢就消停了。我国也不可能一直建下去。

而且国家转移过程中,也严格遵守“28定律”,基建乃至市政服务,政 府并不是自己做,而是把业务承包给一个个公司,那些公司的包工头收入自然是工人的好几倍。

那国家能做啥呢?

最可能就是基本兜底,比如为基层老百姓提供一些基本保障,以饿不死为目标。

不过医疗这事也是“治病不治命”,毕竟每个人生命的尽头都是绝症,都是巨额开支。如果国家给你家的老人出500万的预算,你可能是很高兴的,但是如果给每个老人500万预算,你的收入60%拿去充医保,估计你也不干。

也就是说,政 府在调整贫富方面,可能效果没那么好。但是也不代表没啥可做的,比如把兜底做好了,让大家不再担心将来的生存问题,自然就可以大胆一些,多去尝试不同的可能性。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也看出来了,调节收入最好的办法,依旧是富人不断地投资创业。

把钱投出去,买设备,雇人,租办公间,还有各种差旅费,国家有了税收,打工人有了工资,有了工资就有了消费。万一投资创业赔了,相当于财富全部归还社会了。

甚至可以说,富人投资是整个社会的动力之源。

咱们把视野放大点,也能看出来,古代千年进步不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家不投资,因为没啥可投资的,最后只能投资土地和权力。。

你们想想,富人有钱就买地,买了地做地主,同时让子嗣去考科举,形成了一个权力和土地的闭环。所以很多人讨论明朝末年士绅和朝廷的矛盾,其实士绅和朝廷官员是一码事,类似徐阶既是朝廷阁老,又是地方上的超级地主,这也是为啥后来海瑞搞他,不过海瑞属于千年里的一个异类,改变不了啥。

因为技术不进步,所以没啥可投资的。因为不投资,所以技术不进步。死锁了。

大航海时代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给了大家一个“不断增长的”预期和投资机会,大量的资本砸下去, 先有了商品贸易,然后有了分工,然后有了技术进步,最后有了工业革命

这是个链条,少一环都动不了,少一环人类都进入不了工业文明。

咱们改开40年,取得史无前例的进步,本质也是这几十年里出现了“不断增长”这么个预期。大家都意识到今天的投资会变成明天的收益,也就有了不断投资的动机,把所有收益都投入了再生产,规模越来越大。

最过分的就是码农行业,烧了无数投资人的钱给码农花,客观上造就了过去十年码农的黄金时代。要知道,历史上企业也烧投资人的钱,但是大部分都投在了“买设备”这事上,很少会给工人发那么高的工资。只有这些年的互联网大爆发,码农的脑子就是设备,才会给他们开那么高的工资。

这两年一收缩,码农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或者说阶段性到头了,我刚才看到网易又在大裁员

那如何让富人投资呢?

老生常谈的问题,应该让大环境更加稳定,更加具有可预测性,这是投资的基石。

比如这两天国家发改委发声「审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突出做好 7 方面工作」,很明显之前不审慎地出台过收缩性、抑制性举措,现在是想纠偏了,我还是相信政 府能够做好。

此外中国的中小企业太少了。

我国的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约有1100多万家,平均100多人拥有一家中小企业,相较之下,日本1.25亿人口,400多万家中小企业,平均30人拥有一家中小企业,美国3.2亿人口,接近3000万中小企业,平均10余人就拥有一家中小企业。

企业太少,对人力的需求不足,要知道,这个社会最终吸纳劳动力的只能是无数小微企业。

此外也是时候重新思考“福利社会”了。

东亚一直以来都是个缺乏安全感的社会,上限是很高的,下限非常非常低,所以老百姓有极致的节约和忧患意识。

节约和忧患意识都是好品德,但是在现在的环境下,很明显成了社会发展的阻碍。所有人都天天备冬,所有人都能省就省,这种通缩螺旋会让整个社会进入一种可怕的下行通道,到最后所有人都得倒霉,大家都不消费,很可能的结果是大家慢慢都没了工作,到时候想消费也没钱了。

但是不负责任地鼓励大家消费也不太合理,万一失业了,没钱了,日子过不下去了,怎么办?

所以还是要把失业和养老的保障体系搞起来,让大家有一定的安全感,那钱从哪来?把直接税收起来,像美帝学习,遗产税,移民税,都收起来,感觉房产税比较难,征收成本会高得离谱。

你说万一懒鬼不上班,天天躺着怎么办?

这个可能没法避免,只能说坚决避免“不劳动比劳动的人赚得多”。此外给低收入和老人发钱,本身也是推高M1的手段。

我有种预感,可能将来还是得用给老百姓发钱这招,通过贷款放水基本没啥效果了。

文末,咱们还是要唱响经济光明论。

咱们的经济短期可能有点麻烦,长期应该问题不大。毕竟银行里还存着140万亿的居民存款。富人都有让财富升值的投资冲动,普通人也有消费的欲望,等条件稍微好转,这么大规模的存款,还是很有希望成为下一个周期的巨大动能。

而且保障体系这些年也一直在做,经商环境也在改善,总之就是提高整个社会的安全感,安全感上来了,消费和投资自然也就上来了。

很多问题没有危机是不会有人关注的,这也是为啥“危机”往往也是社会进步的阶梯。我写了这么多,说得不一定对,但是关注就是力量,只有关注到了,全社会的讨论慢慢会形成共识,有了共识才可能解决,你不可能解决一个都没发现的问题。

 


转自微信公众号: 九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