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系车,正在逃离德国:德国为什么造不好电车?

强大的德国制造,为什么搞不定新能源汽车?

1.默克尔的野望

2009年9月,德国发布了一份重磅文件,叫《国家电动汽车发展计划》,在这份纲领性文件中,默克尔政·府把发展电动车正式上升为国策,并向世界郑重宣布,到2020年,德国要生产100万辆纯电和插电式混动汽车,到2030年,要达到500万辆。做为汽车的祖国,在电动车时代,我们德国依然要引领全世界。

640.png

非常巧的是,在6个月前,也就是2009年3月20日,中国国务院也发布了一份文件,叫《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也把发展新能源车上升为国策。

640.png

于是这两家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15年后的今天,中国不仅成了第一大汽车出口国,还掌控着电动车的产业链和主导权,并在全球到处开厂。而德系车不仅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市场节节败退,还把研发、生产向中国转移,甚至连德系老大大众,都不顾国内强烈反对,计划首次关闭在德国的工厂,以减少本土产量。

遥想15年前,德国在技术、品牌、市场渠道等方面,都碾压中国,而且双方同时起步,为什么霸气的德国工业4.0,搞不定新能源汽车呢?

2.好一门生意

要看懂德国发展电动车这事,必须跳出汽车看汽车。因为德国在2009年制定的电动车国策,只是默克尔和欧盟布局的一环而已。

这个局,就是碳排放。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态度最积极最强硬的就是欧盟,欧洲人上蹿下跳,联合美国强迫各国接受自己的减排方案。

但欧洲人玩环保可不是为了拯救世界,那全是为自己。

首先欧洲缺油缺气,老是被人拿捏,所以必须发展可再生能源。

但更重要的是,减碳可以赚钱,这事丁仲礼院士已经说的非常清楚了。

640.png

按照计划,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你不够排,就只能买我的指标,这就是碳税。所以欧洲在2005年就搞了一套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

所以这里面全是生意,而其主要决策者,就是默克尔,老太太因此也得了个外号,叫“气候总理”,丁院士为什么说“我真想问问默克尔本人,这个方案公平不公平?”,他为啥不问别人,因为这个局就是默克尔攒的。

默克尔在哥本哈根大会的前一个月,针对碳排放交易的问题,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密谋了很长时间,万万没想到,她俩的电话全被美国国家安全局给监听了,维基解密又在2016年把这事抖了出来,这就是“监听门”事件,把老太太气了个死,抄起电话就对奥巴马一顿喷。

丁院士说西方搞环保是放空炮,就是这个原因,全是生意,赚钱就搞,赔钱就撤。

回过头来说汽车。

默克尔的减排大计,得到了德国建筑、能源等行业的拥护,唯有车企们不服号令,说这都汽车圈的事,你老娘们少跟着掺和。

德国车企之所以这么刚,是因为人家当时攒了个大招,叫“清洁柴油车”,当时搞得是热火朝天,把默克尔怼得没话说。

但就是这个玩意,把德国给坑惨了。

3.清洁柴油车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德国人就开始改良柴油发动机。德国人宣称,在德系精工的不断努力之下,柴油发动机的燃烧效率更高,比同等排量的汽油车节省20%—30%的燃料,所以也减少了20%的排放。同时柴油车的噪音、震动、氮氧化物这些老毛病,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大众、奥迪、宝马、戴姆勒、保时捷这些德国车企,开始绕世界宣传柴油车的好处。美国等国家的环保部门一测,发现哎不错,排放量真下来了,德国制造就是牛逼,于是德系燃油车在欧美打开了销路,大众的柴油车甚至拿到了美国的环保补贴。

德国的燃油车一火,电车就完了,所以到了2013年,德国注册的电动车,仅仅只有7000辆左右。

反观中国,我们在2009年的规划是,要形成5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当时很多人就说了,这不是大跃进吗,你还不如做梦呢,梦里啥都有。

更有人一瞅德国,发现它家电车少,于是找到理论依据了,反手都开始埋汰中国,说看看人家德国,多严谨,多尊重科学。

640.png

比如郎咸平教授,他在2013年就专门撰文,说人家德国是引而不发、厚积薄发,先走节能减排这条路,然后再一步步改进,这才是科学研究。

看见了吧,当你强大的时候,你做什么都是对的,你就是蹲个坑,也有大儒夸你姿势优美、气质清新,这不分国家种族,这是人性。

其实大郎不知道是,就在他发文的几个月前,德国车“节能减排”的秘密,已经被人家美国人发现了。

4.德国人的秘密

2013年初,为了向德系精工学习,美国的一家独立机构(国际清洁交通理事会),对三款德国柴油车进行了排放检测,不是在实验室里测,是跑了两三千公里的实测。

结果发现,大众的两款车,捷达和帕萨特的排放,超出美国规定上限的二三十倍。但在实验室里一切正常,这是怎么回事?

研究人员就咔咔一顿拆,终于发现了秘密。原来大众专门写了一个作弊软件,只要识别到有人在检测排放,就秘密启动,以达到标准,但平时在路上就放飞自我,排放量可达美国排放上限的40倍。

于是该机构就把情况上报了。

一开始美国国家环保局的人还不敢信,心想那可是德国人,不能干出这种事来吧?所以他们又做了多次重复实验,最后发现是真的,于是在2015年9月把这事抖了出来。

这就是著名的“大众排放门”,涉及大众上千万辆车。最要命的是,这不是大众一家在搞,旗下的奥迪、保时捷,包括奔驰宝马,他们的柴油车全部卷入其中,甚至还出现相互串通的情况,把欧盟和德国政·府自己都气了个死,于是对这几个货开了巨额罚单,大众一共被罚了约300亿欧元。

一夜之间,德国汽车业的天都塌了。“德国制造”,这个凝聚着日耳曼人200多年心血的金字招牌,即使在战后德国被炸成一片废墟,人们依然对它充满信心,可如今却成了一地鸡毛。

同时,“清洁柴油”这条路线彻底宣告失败。

默克尔当机立断,决定丧事喜办,逼着德国车企奋起直追,赶紧研发电动车。

640.png

2016年4月,德国政·府推出了一项重磅政策,拿出12亿欧元补贴市场,买纯电一辆补贴4000欧元,买插电混动补贴3500欧元。这钱政·府出一半,剩下的一半,由大众、奔驰(戴姆勒)、宝马3家出了。

一开始这仨货还不乐意,说我们最多出25%,政·府说不行,是你们先作的死,必须出一半,最后这三家只能认了。

德国还拿出3亿欧元来建设充电桩等基础设施。

此时距默克尔制订国策,已经过去7年了。这时德国再想搞电车就难了,因为他们要面临一个天大的问题,那就是动力电池。

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因为电车的其他部分全围着电池转,这和燃油车完全不一样,就像电磁炉火锅和碳火锅的区别,所以电池的性能和成本,决定了一辆电动车的竞争力。

但因为过去走了弯路,德国甚至是整个欧洲,在动力电池领域没有太多积累。举个例子,从2016年开始,全球前10大电池厂家,全部是中日韩的,比如中国的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韩国的三星、LG,日本的松下等等,没有一家是欧美的。

这就坏了,因为当时电动车的最大成本,就是动力电池,最高时能占到整车的6 成,如果你没有自己的电池厂,就没有价格优势。

2017年9月,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的会长(Roberto Vavassori )急了,他发现欧洲每造一辆电动车,就要给中国的电池厂商送去4,000 到7,000 欧元,说如果我们再不研发下一代动力电池,那么工作机会早晚都是人家的。

要知道那时候电池的价格还在低点呢。

640.png

此时的德国人猛然醒悟,终于意识到了电池的重要性,于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都把希望寄托在德国的博世身上,因为它是全球第一大汽车零配件供应商,而且有搞锂电池的经验。

2017年12月,博世表示,我们准备挑战一下自己,考虑投入200亿欧元扩大电池业务,这重新燃起了欧洲人的希望。但3个月后,博世就变卦了,不仅不加大投入,反而宣布彻底退出电池生产,并解散和出售了旗下的3家电池公司,说我们以后只做电池设计。

博世的理由很简单,它经过详细调研后发现,已经干不过东亚友商了,再进去就是个死。

另一家供商巨头,德国的大陆也调研了很长时间,结论和博世一模一样,于是宣布不会亲自下场造电池。

这不奇怪,电池厂商想要崛起,必须先抱车企的大腿,比如松下和LG靠特斯拉,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靠北汽新能源和蔚小理,比亚迪靠自己和各路友商。而2017年之后,因为政策和补贴给力,我们的新能源汽车迎来了爆发期,销量快速拉升,迅速拉大了与外国友商的差距。

但德国和欧洲没有这样的车企。所以动力电池的上下游产业链,没几年就被中日韩,尤其是中国全分了,其中最要命的,是电池的最上游产业——锂矿开采。

当年我们决定发展电动车之后,最急迫的不是造车,而是抢矿,没办法,在矿上吃的亏太多了。于是像赣锋锂业、天齐锂业这些公司,趁欧美还在思考人生,在2012年之后拉高杠杆,疯狂收购澳洲、南美等地的锂矿,所以今天全球的锂矿资源,基本控制在中美手里。

你没有矿,别说电池成本下不来,当碳酸锂紧俏的时候,很可能连原材料都拿不到,2021年不就是吗?

像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池回收这些领域,咱们全占大头,而欧洲几乎是空白。

正因为没有供应链,欧洲搞的几个电池企业基本全黄了,只有瑞典的Northvolt有能力量产。它是欧洲花了130亿美元搞起来的,号称是全村的希望,但其核心供应商大多都来自东亚,所以活得很艰难,连装机量也不公布,其最大甲方宝马,在今年6月还撤了20亿欧元的大单,所以公司正忙着裁员呢。

这还只是锂电池这一条产业链,欧洲现在连智能车机都搞不定,你说怎么弄吧?

所以欧洲和德国掉队的关键原因,是错过了窗口期,没能占领上下游产业链。

其实窗口期就这么几年,三五年足以颠覆整个行业,30年足以让一个国家逆天改命,而德国耽误了整整7年。

一旦没把握住,那整条产业链上的坑,就会被友商占满了,到时候再想切进去翻盘,几乎是不可能的。

咱们当时搞油车为什么不行?技术问题还是其次,根本原因是切不进去,人家的主机厂不带咱们的供应商玩,所以成本降不下来的。

欧洲现在就面临这个问题。

尾声:向东看

既然本土指望不上,各大德国车企就集体转向了中国,利用中国的供应链和研发力量,开启了翻盘之路,比如奔驰、宝马都在中国生产纯电动车型,然后出口海外,大众更是大力收购整车和各种供应商的股份,玩命补短板。

这就对了,你在中国搞,就能保证自己还坐在牌桌上。而且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进入后半场了,那就是高阶辅助驾驶,比如咱们搞的车路云一体化,已经开始试点了。

这才是电动车取代燃油车的终极杀招。因为在很多国家比如德国,电费是很贵的,开电车并不比开油车划算,而且充电基础设施很烧钱,一般国家还真玩不起。所以单靠经济性推广纯电车很难,目前主打的还是混动。

可一旦高阶辅助驾驶、甚至无人驾驶取得突破,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这解放了人类,以后在车上刷剧睡觉不是梦,这就是驾驶的终极形态,如果这一波都错过去,那以后德国连燃油车的盘子都保不住了。

德国人是识时务的,而且跟个小强似的,被人胖揍之后总能爬起来,再加上有点种族天赋,弄不好缓过劲来之后,还真能把命续上。

美日这父子俩就不好说了,人家日本是爱谁谁,我就搞油车和氢能源,美国是用高关税把本土保护了起来。

还是那句话,离中国越远,死的越快。美日这都相当于自杀,

最后说一点,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足够强大,那你做什么都是对的,没人敢笑话你。

就像17世纪欧洲掀起的中国热,中国什么东西都是好的,弄个瓷盘还要挂墙上炫耀炫耀,让当时的中国人看到,都能笑掉大牙。

可等咱们落后的时候,不仅不笑话,反而也学人家把盘子挂在墙上,以为这样做才高端洋气有内涵。

所以面对西方今天的指责,比如吃狗肉什么的,咱们也无需过多辩解,埋头发展就行了,只要有一天过得比他们强,那他们的知识分子自己就反思上了。到时候,弄不好德国人连狗肉节都开起来了,因为在20世纪之前,德国人也经常吃狗肉,尤其是巴伐利亚、萨克森等几个州,那都是名菜。

希望有一天,能吃到德国人做的正宗热狗香肠。

 


来源公众号:两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