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爆米花能成为电影院的标配?
1519年,帝国代理人科尔特斯登陆墨西哥。
在那里,他最先发现的不是传说中的黄金,而是黄金色的玉米。
16世纪的玉米尚未经历现代育种,普遍是这种长着尖刺的硬质玉米,直接啃非常扎嘴还不好消化。
因此,当时阿兹特克人有两种处理玉米的方法。
一种是将玉米研磨成粉,制作成玉米饼、玉米粥。
另一种则是把玉米放置在火上烤,高温爆裂之后得到一根爆米花棒子。
这种爆米花棒子,由于其周身雪白,除了日常食用,当时的渔民还会将其当作冰雹献给水神特拉洛克。
现在,当我们看到爆米花,时常会唤醒一段炸裂的童年记忆。
不过从销售数据来看,爆米花最佳售卖地点不是校门口大爷摆的摊,而是在电影院。
2017年,我国电影院线市场爆米花需求规模为24.44亿元,占行业总规模的19.2%。
五分之一的爆米花都是从电影院卖出去的。
今天我们去观影,如果需要零食,爆米花似乎很自然地会排在第一顺位。
但,爆米花是怎么和电影院扯上关系的?
以及为什么电影院都热衷于卖爆米花?
这是印第安人1.0版的爆米花,少油无糖,火候稍有差池还有产生一股焦糊味。
正是这种薛定谔的口味成功劝退了一波人。
3个世纪以后,爆米花终于等来了它的伯乐——一名糖果店主,克里特斯。
1885年,克里特斯发明出世界上第一台蒸汽驱动的可移动爆米花机。
这种爆米花机可以完美控制火候,让每一颗玉米爆裂出焦香酥脆的外壳。
再迅速粘裹上混合黄油的糖液,诞生出2.0版闪耀着琥珀色光泽的焦糖爆米花。
1893年,克里特斯推着爆米花车来到芝加哥世博会。
浓郁的糖脂香气引来参观者的驻足围观,不出所料,焦糖爆米花销售一空。
世博会结束以后,这台便携式爆米花机也得到了《科学人》杂志的肯定。
“这台机器可以把它移动到任何售卖场合,这台轻便坚固的装置,小男孩轻松带到野餐场地、市集、政治集会,以及其他有销售机会的地方。”
这则商业预言很快就成为现实。
便携式爆米花机的出现,让爆米花可以在大街小巷流动贩卖。
加上出锅自带的浓郁香味,爆米花迅速成为路边摊生意的首选。
20世纪初的美国街头,特别是集市、马戏、舞厅等各色娱乐场所周边都有卖爆米花的摊位,其中也包括电影院。
当时的电影院设备简陋,基本是旧戏院改造的小型放映厅:墙上挂一块幕布、地上摆一台放映机,中间零散放着几十张座椅。
因为入场费只需要一枚5分镍币,又被称为镍币影院。
5分钱就能看1部电影,这对于月薪20美元的底层打工人来说是一种经济型娱乐消费。
每天下班或者周末只要有时间,大家都会带着爆米花、花生、糖果去看场电影。
一枚枚5分镍币落进影院老板的口袋里,一个月下来总收入就能超过5000美元。
于是,投资回报率超高的镍币影院在美国掀起一股模仿浪潮。
1906年,还只有匹兹堡有百来家镍币影院。
而到了1908年,镍币影院就火遍全国,在全美开了接近10000家。
镍币影院的繁荣的确带火了门口的爆米花生意。
而这,只是爆米花与电影院的百年恩怨的序幕。
1910年以后,随着电影自身艺术化发展,越来越丰满的情节设计和人物刻画都需要更多镜头去呈现,电影时间越拉越长。
1903年,《火车大劫案》只有11分45秒。
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时长2小时5分钟。
1924年,《贪婪》全片接近4小时。
这无形中给观看电影设立了一个文化门槛。
20世纪初是默片的黄金时代,仅1912年至1930年,美国制作出了1.1万多部无声电影。
电影时间越长就越需要大量插卡字幕,来补充故事里的人物对白与剧情解释。
这导致目不识丁的观众看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以。
也因此,电影逐渐成为一种上流社会的高端消费。
同时,美国电影工业中心集中到好莱坞。
大型制片厂为了争夺更多话语权与利润对电影产业链即制片、发行、放映进行垄断经营。
这意味着制片公司要修建属于自己的影院。
那么问题来了,新式影院的要设计成什么样呢?
既然观众被无声长电影自动过滤成有权有钱有文化的三有公民,那制片公司修建影院的要求也很简单。
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特别要和过去那种路边老小破的镍币影院划清界限。
于是他们对标欧洲剧院建筑,设计出融合钢琴伴奏、回旋楼梯、豪华包厢、水晶吊灯、尖拱落地窗、巴洛克装饰的电影宫。
1914年,全美第一家电影宫斯特兰德剧院在纽约曼哈顿开张。
宣传标语就是,正是强调奢豪体验:“给普通市民的皇室贵族般的体验”。
美国20年代,电影票均价在25美分至55美分之间。
而大都市的电影宫,夜间成人入场票价可以达到2美元甚至10美元。
此后,制片公司争相修建自家的电影宫。
等到1929年,美国70%的票房都是由好莱坞五大制片厂旗下的电影宫售出。
廉价的镍币影院慢慢被排挤到边缘地带。
看电影彻底变成了一个昂贵的爱好。
与此同时,伴着镍币影院一同崛起的爆米花零食也一损俱损。
我们前面说过,镍币影院是允许观众自带零食点心入场。
只是电影结束以后就能看见满地都是烟头、果壳、包装袋。
而这样脏乱差的观影环境是绝对不允许出现在电影宫的。
因为咀嚼零食发出的酥脆的声音在一片寂静的默片中显得格外响亮。
同时掉落的食物残渣还会弄脏名贵地毯。
更重要的是路边摊小吃会破坏电影宫苦心营造出的高级格调。
电影宫最终给出了一个粗暴的解决方案,到处贴上了“禁止饮食”的标识。
门口还有专人来搜查观众的包包口袋里有没有偷偷携带零食。
爆米花和电影院官宣分手。
不过,这段空窗期并没有持续太久,爆米花和电影院很快因为一段乱世危机,再续前缘。
与“经济越不好,电影卖越好”的说法相反。
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电影行业经历了一次大地震。
余震一直延续到1932年。
那一年,全美观影人数从每周9000万人骤降到了6000万人。
票房收入显著下滑的同时,1927年这部《爵士歌手》带领美国电影进入有声时代。
然而,全新的音碟设备升级又加剧了电影院的负债。
经历重组、裁员、破产,电影院数量从2.3万家锐减至1.24万家。
幸好,新兴的有声电影不存在什么阅读门槛。
电影院为了生存,也开始绞尽脑汁招揽更多观众来看电影。
比如说降价促销,电影票最低的时候甚至只需要10美分。
还有什么看电影送餐具、看电影抽现金、在大厅租赁小吃摊等方法。
然而这一顿操作下来,电影院老板却发现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不管怎么促销电影都不如摆摊卖爆米花来钱快。
1931年,一名叫茱莉亚·布拉登的寡妇,靠着在影院大厅摆摊卖爆米花,年收入能达到1.44万美元。
几年以后,影院经理麦坎纳算了一笔账。
一张10分钱的电影票,电影公司平均要抽走55%,影院运营成本又得抽走30%。
真正卖你一张票到手利润可能还没有一分钱。
如果影院自己成立零食贩售部,一袋成本0.5美分的爆米花就可以卖出3美分的价格。
这玩意吃多了嘴干,又能捆绑卖出汽水,最重要的是所有售卖零食获得的利润都归影院,所以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麦坎纳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战略: 通过爆米花而不是电影票赚钱 。
结果,在1938年,光是爆米花这一样零食就赚到了20万美元。
直接超过当年的票房收入, 这种现象被称为“爆米花经济” 。
爆米花经济这条生路被挖掘出来以后,各大电影院纷纷效仿。
达拉斯院线宣布在80家电影院安装爆米花机。
剩下5家倔强的电影宫在2年之后也低下高贵的头颅,开始售卖这种“粗俗”的小零食。
后来,电影院甚至执行双片连映模式。
就是在一部A级正片之后再赠送你看一部低成本制作的B级片。
这不仅让观众有种加量不加价的错觉,连映的中场休息时间还可以额外贩卖爆米花来增加收入。
赶巧,二战期间蔗糖供应短缺,爆米花曾经的竞争对手糖果、巧克力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失去价格竞争优势。
爆米花销量直接翻了3倍,一跃成为电影院贩售部的销冠。
等到了1945年,美国超过50%的爆米花是在电影院被人吃掉的。
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电影院也热衷于宣传自家的小卖部。
甚至在电影开头、中间插播广告,引导观众去小卖部消费。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1957年的《让我们一起去大厅》。
2000年,这则广告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成为美国电影文化历史遗产。
钱就是熨斗,把一切都烫平了,包括电影院曾经“禁止饮食”的规定。
真金白银拿到手,没有谁会为地毯发声,管它脏不脏,一颗颗被踩扁的爆米花在电影院眼里就是一枚枚金币。
当时流行一句财富经:“找一个好的爆米花摊位,再围绕它盖一个影院。”
爆米花成为电影院的救世主,电影院也沦为爆米花的附属物。
时至今日,爆米花依旧是电影院的印钞机。
2014年,万达影院营业收入达到53.39亿,票房收入41.05亿,但是毛利率仅为19.58%。
包括爆米花在内的商品销售收入约6.31亿,毛利率却高达68.85%。
2017年爆米花等非票房收益占比达39%。
孤证不为凭,横店影视2017年营业收入25.18亿,净利润3.31亿。
其中以爆米花等零食收入2.47亿,净利润1.86亿,比票房生意还要高。
即便是重新流行的高端电影院,也无法拆散爆米花和电影院这段百年姻缘。
美国高端影院品牌ipic采取电影宫经营模式,试图给观众带来古典剧院的体验。
但是他们的餐单里还是能看到爆米花的身影。
对于所有电影院来说,爆米花永不过时,廉价爆米花的金花永不褪色。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赛博食录
阅
如果他卖别的,其实也是有人买单的喔
6
6
6
好吃😋